PRODUCT CLASSIFICATION
產品分類GB/T51028-2015
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范----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的監測
5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的監測
5.1 儀器要求
5.1.1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測儀器應由溫度傳感器、數據采集系統、數據傳輸系統組成;系統應具有溫度、時間參數的顯示、儲存、處理功能,可實時繪制測點溫度變化曲線,溫度測點數量不宜少于50個。
5.1.2 溫度監測儀器可采用有線或無線信號傳輸。采用無線傳輸時,其傳輸距離應能滿足現場測試的要求,無線發射的頻率和功率不應影響其他通信和導航等設施的正常使用;采用有線傳輸時,傳輸導線的布置不得影響施工現場其他設施的正常運行,同時應保護好傳輸導線免遭損壞。
5.1.3 溫度監測儀器應定期進行校準,其允許誤差不應大于0.5℃。
5.1.4 溫度傳感器應符合下列規定:
1 溫度傳感器量程應為:—30℃~125℃;
2 傳輸線路應具有抗雷擊、防短路功能;
3 溫度傳感器安裝前,應連同傳輸導線一同在水下1m處浸泡24h不損壞;
4 溫度傳感器安裝時應具有保護措施。
5.1.5 數據自動采集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:
1 穩定性、抗干擾能力應滿足施工現場監測要求;
2 應滿足連續測試20d以上的數據采集、存儲的要求;
3 從信號采集到結果輸出全過程均應自動實現,并應具有當出現降溫速率過快、表里溫差過大時報警的功能;
4 監測過程可實時顯示不同測點溫度及溫度時間曲線,同時可用表格形式顯示監測數據,并可輸出各時間段的溫度時間曲線。
5.2 測位和測點布置
5.2.1 測位測點的布置應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的變化情況,可按下列方式布置:
1 按照施工進度每晝夜澆筑作業面布置(1~2)個測位;在混凝土的邊緣、角部、中部及積水坑、電梯井邊等部位可布置測位;混凝土澆筑體厚度均勻時,測位間距為10m~15m,變截面部位可增加測位數量;在墻體的立面上,測位水平間距為5m~10m,垂直間距為3m~5m。
2 根據混凝土厚度,每個測位布置(3~5)個測點,分別位于混凝土的表層、中心、底層及中上、中下部位。
3 當進行水冷卻時,測位布置在相鄰兩冷卻水管的中間位置,并在冷卻水管進出口處分別布置溫度測點。
4 混凝土表層溫度測點宜布置在距混凝土表面50mm處;底層的溫度測點宜布置在混凝土澆筑體底面以上50mm~100mm處。
5.2.2 溫度傳感器直接埋入混凝土內時,傳感器和傳輸導線應有防護措施,防止施工過程中損壞傳感器和導線。
5.2.3 采用把溫度傳感器放入直徑為20mm~30mm金屬保護管內時,金屬管的底端應預先封堵,宜露出混凝土表面300mm,并應將金屬管予以固定。溫度傳感器安放完畢,金屬管上端口應作密封保護處理。
5.3 溫度記錄及測溫曲線
5.3.1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監測混凝土拌合物溫度、內部溫度、環境溫度、冷卻水溫度,同時監控混凝土表里溫差和降溫速率。
5.3.2 混凝土入模溫度、表里溫差、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的測量記錄頻次應符合下列規定:
1 混凝土入模溫度的測量頻次每臺班不應少于2次;
2 混凝土澆筑后,每間隔15min~60min,測量記錄溫度1次。
5.3.3 溫度監測過程中,當出現降溫速率、表里溫差超過下列規定值時應自動報警,并及時調整和優化溫控措施:
1 降溫速率大于2.0℃/d或每4h降溫大于1.0℃;
2 表里溫差控制值應符合表5.3.3規定。
表5.3.3 混凝土表里溫差控制值
混凝土厚度(m) | <1.5 | 1.5~2.5 | >2.5 |
表里溫差(℃) | 20 | 25 | 28 |
5.3.4 混凝土的降溫速率和表里溫差滿足本規范第5.3.3條下限值,且混凝土高溫度與環境低溫度之差連續3d小于25℃時,可停止溫度監測。
5.3.5 溫度監測結束后,應繪制各測點的溫度變化曲線,編制溫度監測報告。
TD-12混凝土無線測溫儀/大體積混凝土測溫儀
應用領域
客運專線、高速鐵路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箱梁養護測溫
公路、鐵路建筑施工中橋梁及橋墩澆筑時的溫度監測
高層建筑大體積混凝土低基承臺、框架澆筑時的溫度監控
水利施工中大體積混凝土大壩壩體溫度監控等
符合標準
GB50496-2009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》
GB/T51028-2014《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范》
關鍵詞
無線測溫儀/大體積混凝土測溫儀/無線多點測溫儀/大體積測溫儀/無線傳輸式測溫系統/無線傳輸式測溫儀/測溫儀/混凝土測溫儀